科普知识

应急科普|触电急救

 触电是指一定量的电流或者电能量通过人体,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者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。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不仅会引发火灾,更会引发触电,日常生活中如何应急处置触电事故呢?一、易发情况:人体直接接触电源,常发生于违规用电者;自然灾害导致电线断裂也可使人体意外触电,如农村常见雨天雷击。二、急救原则:①观察及询问患者情况:观察现场环境及询问触电者周边人员,了解触电时间、地点和电源情况等。②帮助

疫情防控| 复习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!

正确佩戴口罩仍然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!有研究显示双方都佩戴口罩且间隔1.8米以上造成感染的几率就约等于0!口罩的正确使用、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。日常佩戴口罩要注意以下事项:一、戴口罩时,用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,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两侧移动指尖,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;并快速吸气,检查空气是否有从口罩边缘包括鼻梁处泄露,再调整鼻夹。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,鼻夹要压

地震逃生三原则

逃生原则1:“蹲下、掩护、抓牢”无数次地震救援案例表明,地震中最危险的时刻,是在晃动最为强烈时,试图强行逃出房屋,或返回房屋试图抢救同伴及某些物品,这些举动会加大被坠落物体砸死、砸伤的几率。因此,国际通行的地震逃生原则“蹲下、掩护、抓牢”。逃生原则2:最佳路线“停—跑—停”地震其实是有规律的,一次震动袭来,先是纵波上下动,后是横波左右晃,短的一二十秒,长的持续一两分钟,之后便会有短暂的平静期。当房

防溺水安全知识很重要!

天气炎热,雨季已经到来,溺水事件进入易发期、高发期。每一起溺水身亡事故的发生,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。因此,为了确保同学们的生命安全,家长和孩子们都一定要认真学习防溺水安全知识。各位家长牢记“四个知道”:1.知道孩子的去向。2.知道孩子的同伴。3.知道孩子的活动内容和范围。4.知道孩子的回家时间。教育孩子牢记“六个不

意外落水后如何自救或营救溺水人员?

首先,不要在野外游泳、玩水!不要盲目下水救人!意外落水后可以这样自救:浮泳:两腿分开、双手上举或头枕双手;努力使脚上浮,如果足尖无法外露,把双手靠近耳侧,同时双脚张开;吸气时扩胸收腹;呼气时缩胸隆腹。水母漂:吸气后全身放松浮于水面,四肢自然下垂;需要吸气时,双手向上抬到下额处向下向外压划水,顺势抬头吐气吸气,随即低头闭气恢复漂浮姿势。踩水:身体保持直立,头颈露出水面,双手做摇橹划水,双脚在水中分别

正确吃瓜!

试问,酷暑季节,谁的仙气不是靠一口冰西瓜吊着?然而,一项实验对冰箱中冷藏24小时的西瓜进行细菌检测,发现25g西瓜中就含有160个菌。冰镇西瓜,储存不当,可能就是个细菌培植皿,对人体有很大危害!1.切瓜时,使用不干净的菜刀和砧板(尤其是混用切完生肉后的刀具),会让西瓜表面细菌剧增。实验数据表明:将切完肉的刀板简单清洗后继续切西瓜,每25g西瓜中,就含有8400个细菌。2.西瓜切开后,若

怎么喝水才健康?

如何判断自己缺水?首先,如果感觉到口干,那就需要及时喝水。其次,可以通过尿液来判断,在经过一整夜的睡眠之后,如果我们第一次尿液颜色呈黄色而且气味很大,就可以断定喝的水不足。如果身体的水分充足,小便就没有气味,而且是无颜色的。第三,我们也可以通过排便情况来判断身体是否缺水。如果你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排便,那就说明体内水分充足。因为饮用水可以使你的肠道保持良好和光滑,并使肠内的废物朝着正确的方向移动。第四

应急科普|运动健身要当心运动伤害!

运动健身,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跑步打卡刷圈,跟着刘畊宏直播跳健身操等活动,持续激发人们运动健身的热情!但在这些热门活动中,却隐藏安全隐患,一不留神,健身便成了伤身!一、避免运动伤害,重在预防认真做好准备运动,运动前半小时或一个小时需要补充液体300-500ml,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,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和微微出汗为宜。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,掌握自我保护方法。二、

比周围人更怕热,要去查查你的“甲状腺”了!

如果你比周围人更怕热,最好查一查甲状腺。甲亢让你比别人更怕热。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,在人体内负责合成及分泌甲状腺激素,从多方面调节人体生长发育,维持新陈代谢。甲亢全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,是因为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的。甲亢会使机体神经、循环、消化等多个系统兴奋性增高、代谢亢进。能量代谢旺盛的甲亢患者基础体温比一般人高,加上夏季气温炎热,会热上加热。怕热的人怎么过夏天?1.减少